站内导航  
您的位置:水利要闻 >行业新闻
以生态河湖行动统领江苏水治理
发布时间:2017-11-08 字体:【 】浏览次数: 关闭窗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鲜明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江苏治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政府印发《全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全力推进生态河湖建设,是党中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江苏的最新实践,必将推动实现“环境美”新江苏的美好愿景。

首先,新老问题交织是水现状最大特征,治水必须贯彻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方针,强调必须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省委娄勤俭书记指出,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问题导向是基点。我省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下游,汛期要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境内极端天气增多,水患灾害呈多发之势。加之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一些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河湖纳污能力,全省Ⅰ类、Ⅱ类水比重明显偏低,超过1/3的河湖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些河湖遭到过度开发利用,超出河湖生态承载能力;一些地方侵占河湖水域、蚕食河湖岸线等非法行为时有发生。面对水安全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等新问题日益凸显的实际,组织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就是按照水问题的整体性,坚持统筹治理,提升河湖综合功能;就是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性,水域与陆域、城镇与乡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

其次,生态河湖是水治理最大目标,治水必须扭住关键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江苏是水利大省、著名水乡,建设水美江苏始终是老百姓的一种情怀。河湖作为水资源的载体,是水韵江苏的金名片。推进江苏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以生态河湖为战略目标,治水的工作重心也必然要由以建为主,转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生态河湖行动,体现生态优先原则,顺应百姓生态期盼,力求实现水韵江苏的独特性、水治理体系的创新性,既要联动推进各项任务,又要全力突破五大重点。

更加注重水安全保障。坚持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巩固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标准,继续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快治太工程;优化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继续完善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达标整治,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更加注重水污染防治。以治水倒逼产业布局优化,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负荷。重点把水功能区达标整治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抓手,并着力推动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修订工作,形成水功能区纳污总量与陆域排污单位相对应的总量控制制度。

更加注重水环境治理。全面清理乱占乱建、打击乱垦乱种、严惩乱倒乱排,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加强生态清淤、干河清淤,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减少河湖内源负荷。治理湖库富营养化,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强化蓝藻打捞、生态清淤、生物净化等措施,加强调水引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更加注重水生态修复。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互调互济。推进退圩还湖工程,到2020年,恢复增加湖泊水域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推进苏北五大湖群生态保护示范建设,提升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功能,构建河湖相连、活水长流、山水林田湖草相依的苏北生态大廊道。加强湿地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修复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更加注重水治理体系建设。尽快完成河湖确权划界工作,量化河湖空间管理和事务管理,明确管护主体,不断恢复河湖管理良好秩序。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实现巡查、监控、网格化日常管理全覆盖。全面推广“五位一体”管护模式,确保广大乡村河塘早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着力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河湖治理投融资机制。

第三,河长制是水管理体制最大创新,治水必须用好河长制平台。

河长制是党中央关于水治理体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建立了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破解了“九龙治水”困局。江苏是河长制的发源地,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倒逼探索了河长制。去年底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省河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考评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了高位推动的治水新格局。开展生态河湖行动,要充分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坚持河长主导、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全民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河长履职要到位。建立河长履职制度,形成河长有效认河、巡河、护河、治河的工作体系。河长巡河要坚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布置也有检查。河湖沿线及入河入湖支浜沿线的产业分布图、水功能区分布图、主要污染情况及污染物分布图等绘制工作,生活污染排放情况、机械加工企业清洗液使用和排放情况等调查工作都要有人抓、有人管,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部门、重点项目、治理要求、完成时限,逐项交办出去。要加强“月评”“季考”和“年核”,科学评价各级河长履职情况和河湖管护情况。

部门协同要到位。部门联动机制是河长制推行中的重要工作机制。要努力形成河长办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问题交办处置和协调联动机制,通过领导小组会议、河长办会议例会报告、重点项目协调推进、上下游联动等方式,加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协作联动,强化各部门在项目推进、执法监管、督察考核中的工作责任。同时,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河长制工作和生态河湖行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上下联动要到位。行动计划的出台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关键是要落地生根。在省政府出台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发挥河长办沟通协调作用,制订行动计划水利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地方全面出台本级行动计划,省各相关部门全面制订部门专项方案,全力保障和推动行动计划的贯彻实施。

考核评价要到位。考核是河长制工作和生态河湖行动的“牛鼻子”。要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全面覆盖的督察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河长督察、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督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督察和河长办督察,提高督察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考核体系,以“一河一策”为依据,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地细化考核指标。要强化结果运用,发挥督察考核的杠杆作用,切实督出敬畏、考出担当。

(作者: 陈杰,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原文刊载于2017118日《新华日报》